全球首颗激光测碳卫星发射,有什么用?

· 原创干货

 

4月16日2时16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broken image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首批启动的综合探测卫星,也是世界首颗具备CO2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发射可以大幅提升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定量遥感服务能力,有效降低对我们对外国遥感数据的依赖,为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卫星监测的数据如何使用? 

broken image

▲卫星影像图

很多人都以为卫星就是拍照片,那只是为了让人更易理解而这么说的。实际上通常我们在新闻、导航APP中看到的卫星影像是将多个波段的卫星数据经过处理合成后的真彩色图像,从而复原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可见信息。

可是在整个太阳辐射电磁波谱中,我们“所见”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即可见光波段,当中再细化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不同颜色,同一颜色再有深浅之分,不同的物体反射出不同的可见光波段组合进入人眼,从而组成我们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broken image

▲ 太阳电磁波谱图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波段是我们“不可见”但“可知”的,这些波段中包含更加丰富的物体信息,比如复杂的大气环境信息,需要进行处理才能让大家理解知道,遥感及其背后的算法就是将卫星数据中这些“不可见”的信息处理为“可知”,将能量转变为信息的过程。犹如形容一个人的身高,说他很高就是一种“不可见”,知道高但不知道有多高,而说他有190cm则是将很高这一“不可见”的信息转变为一种“可知”。

 

大气环境卫星数据的应用价值

大气环境卫星可以监测大气环境复杂多样的信息,具备覆盖范围广的优势,但是想要实际应用到民生经济发展当中,仅依靠单一的卫星监测数据是无法反映出真实情况的,我们还需要更多源的卫星数据,大气环境卫星可以监测大气环境复杂多样的信息,具备覆盖范围广的优势,但是想要实际应用到民生经济发展当中,仅依靠单一的卫星监测数据是无法反映出真实情况的,我们还需要更多源的卫星数据,同时也需要对地面信息获取更精确的地面观测值、气象数据等等,将多源数据融合发挥各类数据优势,可以将看不见摸不到的大气环境信息实现高时空分辨率数字化,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获知大气环境情报数据。同时也需要对地面信息获取更精确的地面观测值、气象数据等等,将多源数据融合发挥各类数据优势,可以将看不见摸不到的大气环境信息实现高时空分辨率数字化,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获知大气环境情报数据。

 

行星数据的团队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致力于地球物理环境的定量融合算法研究与商业航天数据应用,通过卫星遥感和AI技术开发大气环境数智化引擎,目前已实现小时级、公里级大气污染物六个参数(PM2.5/PM10/NO2/O3/SO2/CO)的近地面浓度数据,可以同时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环境情报数据的实时在线查询、监控分析及预报预警服务。

 

broken image

行星数据开发的近地面臭氧浓度数据网格地图 

由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全球每分钟都有13人因空气污染诱发的疾病死亡,这也是国家加大力度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针对PM2.5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距离世界卫生组织公布PM2.5年均值5微克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此外针对氮氧化物、臭氧等污染物的治理仍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对于个人而言依然不能忽视“看不见”的空气污染,尤其是孕妇、儿童、老人以及患者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患者。

▼ 随时随地查询您正在呼吸的空气

broken image

 

通常情况下,大气污染同时也伴随着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异常增加,改变了全球碳循环,导致了温室效应异常增强和全球气候变化,我国也已响应全球升温控制的行动行列,并且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行星数据也正在研发温室气体浓度、碳排放以及碳吸收相关的算法,为参与到双碳目标战略行动的企事业组织机构提供有力的环境情报数据支撑。 

 

broken image

 

▼ 居民碳排放量

broken image

 

▼ 陆地生态固碳量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