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近日迎来首个上市的碳期货交易所买卖基金(ETF),进一步丰富其商品ETF产品种类。作为推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资产类别之一,碳信用产品在港交所的成功上市,也标志着香港特区碳市场以及ESG(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市场的整体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聚焦全球最具代表性碳期货指数
中金碳期货ETF,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通过追踪ICE EUA碳期货指数(额外回报),投资于欧洲碳排放配额中最有代表性、最活跃的ICE EUA期货合约。
ICE EUA碳期货指数旨在衡量长仓一篮子ICE EUA期货合约的表现。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每份EUA允许持有人排放一公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过去一周,市场对于这只碳期货ETF的认可度尚可。截至4月6日收盘,F中金碳期货-U(3060.HK)上涨0.98%,收报68.1港元,总市值为7800万港元。
根据相关产品资料显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成立于2005 年,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2021年,欧洲碳排放配额的成交额为6,830亿欧元,约占全球碳排放成交额的90%。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以“限额与交易”为原则,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投资者对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SG)的关注日增,推动香港上市ESG ETF资产的稳健增长。2021年,相关产品的市值增长84%至45亿港元,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则按年增长逾两倍至4,090万港元。
截至2022年2月底,香港上市的交易所买卖产品(ETP,包括ETF和杠杆及反向产品)共有157只,市值达4,235亿港元;2022年首两个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89亿港元,较2021年全年的77亿港元上升15%。
香港ESG市场快速发展投资生态渐成形
过去几年,随着投资者对ESG的关注日渐增多,香港ESG市场整体已经得到快速发展。
香港ESG基金规模稳步增长。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数据,目前,香港市场上已经有超过100只以气候变化、环保、ESG或可持续发展为投资重点的基金获得认可,其中包括4只ETF产品。根据港交所数据,2021年,相关产品的市值增长84%至45亿港元,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则按年增长逾两倍至4090万港元。此外,去年申请成为认可ESG基金的数目已上升超过一倍,总资产规模已达1300亿美元。
香港的债券市场也在进一步“绿”化。香港交易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于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绿色、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债券(GSS债券)增加至95只,集资额逾2800亿港元。2020年此数目为18只,集资额为670亿港元。
事实上,近年来,在国家监管部门、上市公司、评级公司以及投资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市场逐渐形成了包括投资理念、监管政策、信息披露、评体系和投资实践在内的完整的ESG投资生态。
自2012年港交所发布《ESG指引》以来,香港资本市场在ESG投资生态方面也有长远进步。根据GocLee发布的《2021-2022香港资本市场ESG白皮书》显示,港股于2013年开始进行2012年财务年度信息披露。首批披露ESG信息的港股共15家,其中7家独立刊发ESG报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发布2020年财务年度报告的港股有2,457家,其中披露ESG信息的公司共计2,274家,占发布2020年财务年度公司数量比重92.6%。
而今年3月14日,港交所刊发《2021年上市委员会报告》,对上市企业的ESG表现提出更明确的要求。根据报告,公司治理方面,经修订后的《企业管治守则》及相关《上市规则》条文已于2021年12月刊发,进一步提升香港上市发行人的企业管治标准,尤其是在企业文化、董事独立性及多元化方面。
现在的《上市规则》条文不再接受发行人董事会只有单一性别的成员,并要发行人制定达到董事会成员性别多元化的可量化目标及时间表。此外,修订后的版本还要求企业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须与年报同步刊发。
纪律处分权力及制裁方面,基于港交所于2021年7月修订的《上市规则》,扩大可作声誉制裁的范围,并确保可对更多个别人士作纪律处分。经修订的《上市规则》条文加强了联交所对个别人士的失当及违反《上市规则》的行为作出追究并施加适当制裁的权力。
在气候措施方面,港交所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小组(TCFD)的多个主要建议纳入了ESG汇报规定,并于2021年11月刊发了《气候信息披露指引》。
来源:易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