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有147个国家承诺“碳中和“,中国也于今年正式宣布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通过卫星影像监测温室气体确实是绕过“地球表面”国界封锁的最佳数据源,使用趋于开放的数据解读出用于决策的情报,在碳交易,乃至潜在国家级别的碳税、碳罚款谈判中作为依据都至关重要。可是,只依赖于卫星监测的结果,没办法对政府、企业、个人等行动决策提供有效指导依据。
行星数据带来的地球环境数字化技术,历经20年研究积累,已实现全球领先的大气定量遥感数据生产引擎,可用于碳排放量的持续量化监测,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覆盖的二氧化碳浓度动态连续的时空数据,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关键的数字化技术。
1、监测和溯源碳排放
通过地球环境数字化技术,我们可对碳排放量和空间分布、强度进行量化客观监测和溯源;利用地理网格化生成碳排放热点分布图,支持城市管理者从宏观层面作出更为科学的决策,对碳排放的地点和时间进行合理调节。

定量遥感反演还可深入裸露土地、城市道路、建筑施工裸地、重点排放单位进行碳排放的动态监测,一旦发现碳排放异常点,可及时进行确认和修复。

2、监测自然资源变化
森林碳汇是目前重要的碳中和途径之一,通过定量遥感反演高频监测记录自然资源数据,及时预警森林火灾、限制人类活动,保护促进碳汇。此外,包括草原、土地、矿产、海洋、湿地、水在内的自然资源也都可以建立相应的动态记录,为维护生态、促进碳吸收,起到高效监管的作用。

3、为碳交易提供数字底座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主要职责是将排放权分配给企业,并允许市场参与者以低于自身减排成本的价格购买排放权。经济学认为,碳交易能够使各排放方的边际减排成本均等,以最低成本控制总排放量。

地球环境数字化的转型让让碳排放有了更加精确的检验和自检方式,让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双方能够在统一的标准基础上进行交易。同时,生态环境部门也可以通过确定排放单位的历史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对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测算,可以高效、准确分配排放配额,避免企业自报排放量与核查数据之间的分歧。
4、优化行业碳排放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 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5个方面,对碳中和影响最大的是能源行业,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推动发电侧能源转型,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
通过对电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结合发电侧与电力应用端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行业和组织能够对提升自身业务碳排放的监测效率和能源应用进行管理,可以发挥电网与电力配给的灵活性,合理降低用电成本。

此外,企业作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智能硬件、传感器等产生的时序、时空动态数据能够帮助企业记录、统计和分析评估当下碳排放量、主要碳排放来源以及能源类型,形成合理的能源举措和减少碳足迹方案,如低碳供应链等;同时支持企业通过与基线的对比,持续衡量举措的有效性并优化减排方案。